关注盐城市书协官方微信。获取展览预告、书家推荐,书法交流等信息。
鹤乡墨韵·顾正元书法作品展

取法高古   意趣天成————顾正元的书法艺术解读
郭列平


    顾正元,为人朴实,为艺执着。认识顾正元应该是与他谋面前,那是2005年,我在盐城书画院观看全市十位青年书法家作品展,见到他一件俊秀而充满灵气的行书作品,得知正元出生于70年,与我同龄,对他留有印象;2007年,顾正元的草书作品在盐城市首届中青年“文化名苑杯”书法篆刻展中又被评为获奖作品,对他那大气豪放、沉稳老辣的草书作品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。
    沈鹏先生曾说:“书法要取法乎上,要临经典之帖,要找源头,找对源头。不然,一辈子、两辈子的功夫都会白搭进去!学书,要心到手到,更重要的还有人品要到。” 长期以来,顾正元一直把沈鹏先生的教导铭记心中。正元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中,注重研习历代法书经典,从经典中寻找创作的滋养,并不断临摹,反复揣摩,悉心领悟碑帖之精华,化古出新,为我所用。既下功夫走进碑帖,又下决心从碑帖中走出来,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。 
正元书路纯正,注重技法技巧与精神气象的结合。读其作品,既有意在笔先之深思熟虑,也有出人意料之临机生发。点画精到而不板滞,用笔灵活而不轻飘,行气畅达而不油滑,墨色丰富而不花俏。尤其是他在作品章法上的苦心经营,使得每件作品都显得很疏朗通透,有很强的节奏感。气息高古,格调不俗,文气诗意,郁郁芊芊,流溢于字里行间,使人能感觉到他饱满的创作激情和良好的艺术素养。
    书法是一门情感化的艺术。书法家用线条去散步,通过点、线来倾诉情感。如果书法中缺少了 “精、气、神”,是注定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。正元的书法,形神兼备,气韵生动,有着极强的感情色彩。他把每个字在书写时赋于生命,在视角上给人感觉有活生生的灵气。顾正元的书法以行草见长,于二王、苏轼、米芾,研习尤深。他坚守传统,信奉经典,从传统中走来,却又能熔碑帖于一炉,近年来,正元致力于隶书的研习,玩味汉隶的博郁、朴茂、雄浑之气,对《张迁碑》、《西狭颂》、《石门颂》等隶书经典深入研习,回到源头,博取约出,融古铸今,化古为我。他的书法作品在古朴中隐含遒劲、灵动,在沉稳中融入率真、飘逸。
    正元早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他在书法道路上的成功是其勤奋与才情有机融合的结果,他把古法与意趣,灵动与严谨等有机结合起来,展现出不一般的腕底功夫与丰沛才情。古语云,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以此谓正元,似不为过。正元对自己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定位,仍躬耕不辍,求索不倦,日日跋涉在精进路途中。他无疑是一位不满足于现状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耕耘者,不断有新的感悟、新的元素融汇到书法艺术创作中,其作品的格调必有更大的升华,达到更高的境界当指日可待。
(郭列平:书法硕士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江苏省书协常务理事、盐城市书协主席)

 




寂寞身姿里的灵性挥发——青年书法家顾正元印象
戴元辅

    对于一个习书者来说,长期的临池摹写、艰苦的技法训练,这些还不足以成就“家”。三十年如一日,让我看见正元习书生涯里寂寞而淡然的身姿,而在这寂寞和淡然凝固成的勤恳中,又让我看见正元灵气与悟性油然挥发的可贵一面。
    艺术是精神的图腾,我一向以为,艺术修炼需要很高的悟性和灵气,那些真正称得上天才的艺术家,进入艺术创作的状态,就是与创作对象的心灵对话。作为东方艺术极致的书法概莫能外。笔墨线条功力的形成,并非全然以时间为标尺,而是时间、方法、路径、悟性等要素的杂糅。正元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不凡悟性和灵气的书法家。
任何人学习书法都绝非是一帆风顺的,成就自我也绝非是一蹴而就的。必定是要经受长期的历练,且当中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。可谓欢乐与痛苦交织,迷惘困惑与豁然开朗交替,相依并存,循环往复。正元学习书法也是如此,从一开始初涉书道时的不无盲目,到后来确立主攻方向。从不断地发现问题、遇到困惑,到后来的不断否定、思索、修正、提升,最终峰回路转,柳暗花明,在社会上不断为自己为家人赢得荣誉,其中之艰辛也是不言而喻的。但正元遇到任何困难丝毫不为之所动,而是迎难而上,逐一解决。因此,他在书坛的脱颖而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。
    自2002年10月正元调进县合德镇党委组织办公室工作至2012年10月被批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恰好十年。这十年,是他悉心研习书法的十年,是我逐步认识正元的十年。199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中学教育岗位后,他就倾心于颜真卿《勤礼碑》,每天都要挤出一点时间手摹神追,用心领会。他以不同寻常的刻苦精神,忙中偷闲,燥中求静,埋头书案,把书法融入到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。寒来暑往,光阴如梭。他对《勤礼碑》的临习不下数百遍。多年来心无杂念的临帖功夫,练就了他扎实的书法功底。
    到县城工作后,周围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正元学习书法插上了“翅膀”。他逐渐感悟到学习书法需要一定的书法理论来支撑,书法理论也需要一定的书法实践来体悟。于是,他寻购众多名家碑帖,订阅《书法报》、《中国书法》等报刊杂志。正元对晋人的名碑法帖独有所爱,用功尤勤。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摹写王羲之《圣教序》,字字苦攻求至。晚上就静心研读书法理论。白天临摹的意会与晚上书法论说的诠释时常在正元心中进行撞击,形成“共鸣”。在学习“二王”书法一脉相承的体系下,正元对米芾的行书崇仰备至,潜心揣摩,手以心麾,毫以手从,对于字体大小错落,用墨干枯湿润,还有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避让,都有别具一格的体悟。正元还喜欢研习历代名迹名帖,敢于与古人碰撞,带着思考、分析和判断去学习,找到了自己的书体定位。 
    正元对书法有一定的天赋,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。正元的行草书以“二王”为主,并融入明清意趣,仔细一品,总会感受到比较浓厚的“二王”气息。其长是在反复的摹写之中体味先贤的用笔之法,校正自我的书写惯性与习气,以期达到意与古会的目的。正元的行草书给人以线条酣畅、墨色淋漓、一无滞凝的效果。从用笔上看,其蓄势丰沛、圆满而灵动,有着刚柔相济的效果;从结体上看,其书变化有源,温醇中含奇崛、雄浑中蕴妙趣,能让观赏者引起许多联想;从章法上看,其书既有众山压顶气势上的布白,也有闲云野鹤般清逸超然的格局,变化甚为丰富。这些形式凸显出的书艺爻象,是他多年修炼、思考、创造的结晶。我一直以为,观内涵可辨书家的书外功力。行草书贵在神韵,一味放纵,可能失之于草率,若一味收敛,又可能失之于拘谨。显然,要挥洒自如,这不光要长期的实践,还需要才情与学养,也正是这些才情与学养,极大地赋予了正元的行草书艺术既清逸典雅又洒脱率真的风韵。
    近年来,正元又以汉碑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向,主攻隶书,深入传统,琢磨规律和每种风格的审美取向,不断地对研习隶书进行打磨。在临习汉碑的过程中,他不断体悟并摄取汉碑神理,注重用笔劲健沉着,结体充实宽博,气势雄浑,格调高雅。在不断默自临习、深自体悟、大胆尝试的过程中,正元在创作中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,因此笔画圆润而苍劲。章法也很有特色,字字铺满,四面撑足,加上细细的行草款识,给人极强的装饰感。在书法诸体中,就笔法而言,隶书用笔介于古体、今体之间,既有篆籀用笔的沉静深入、转锋圆厚,又有真书、行草用笔的神气飞扬、杀锋取势与形态变化。在隶书书法创作中,正元还注重篆、隶、行书笔法相融,追求“篆中有隶,隶中有篆”的风格,着力保持汉隶高古朴茂的气息。将篆书、行书笔法融入隶书,又使他创作的隶书有着厚重古雅,巧拙相生的鲜明意趣。
    如今,很多人在为生活而忙碌,正元也不例外。人到不惑,有所惑有所不惑。然书法与他的生活,是一双永远共存的左右手。不因匆劳而弃书,更不因书而废业。工作、生活、书法三点一线。向往书法艺术的更高殿堂是正元一直的梦想,这需要思想、精神、人品、德行的高度统一,需要由技入道的一种升华之境,需要在寂然中享受书写的乐趣。在今天比较浮躁的大环境下,正元在工作的夹缝中辛勤耕耘着自己的一番艺术天地。正如他所说的:“我会真诚地对待书法,真诚地对待自己,真诚地对待人生。把对于艺术、对于人生的激情与创造坚持到底,把人生追求的乐观思想与进取心态保持如一。”
    “路漫漫其修远兮。”书法艺术的道路是非常艰苦而遥远的,相信正值盛年的正元会做得更好,走得更远。我们祝福正元,也期待正元。 
(作者系中共射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县文联主席)












敬畏书法
顾正元

    书法艺术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,既是中华文明的标志,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,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、文化和睿智,无比厚重、深邃和博大。我以为书法是一门很传统又很深闳的艺术,她伴生着人类文明、记载着民族历史,是千百年来人们精心培育的一朵奇葩!我们理应十分虔诚地敬畏她……
    敬畏乃人之本性、与生俱来,是带有特别敬重成分的畏惧。正是因有这种敬畏,整个社会才做事有度、为人得当、和谐相处、繁荣进步。而时下却不尽然。我们身边常有一些人, 目空一切,追名逐利,没了道德底线,忘了自己是谁……且不说这些人对法律还有没有畏惧,仅从他们在道德范畴的言行来看,特别是他们对待优秀传统文化——书法,敬畏之心竟荡然无存!
   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仰之弥高的艺术,取决于她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蕴,而形成与笔墨仅是一个过程。她的价值在于看她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多少。“书,如也,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,总之如其人也。”我以为书法最主要的是写出自己的深情感受,而要表达这种感觉同样需要一定载体,这就是书法千年的传统血脉以及书写者自身多方面的修养。当人的精神修养和表达的形式与书法作品融成一体时,就会达到最高境界,就会出现惊世之作。我一直追求揣摩书家的境界,体会书家的气韵。我以为生活中最幸运的事便是喜欢书法,中国人最应该做到的事就是把字写好,人生中最难以做到的是成为真正的书法家。所以才有魏晋以来,书界无一人能比肩“二王”。以“二王”为原点,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。我发自内心地喜欢“二王”的书法,把他们作为理想,朝他们靠近。我以为书法学习之径途是自我否定之径途,由不断之否定而渐续前行。学、施、悟、改是基本途径。与古帖同行,检校自己之得失,用笔来丈量与古人之距离,方是大道康庄。刘熙载在《艺概》中说:“高韵深情,坚质浩气,缺一不可为书。”其高韵深情、坚质浩气来源于书家的心性、情感、学问修养。书法家个人的审美志趣、情感个性、气质风度,往往决定艺术的品格,进而决定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。为此,除了加强书法理论研究外余尽可能涉略多个艺术领域,写文、撰诗、下棋、品茗……力求深情质朴、真实感人。同时,丰富阅历、开拓视野,如此书法作品才能植根传统、别出机杼。略有一点文化修养的人对于一门仰之弥高的艺术,必怀有敬畏之心。这一点,我十分坚信。
    余以为,能真正称得上书法和书法家,起码要达到“三重境界”。首先是技法纯熟。就是临池不辍、反复练习,形成书写习惯,技艺炉火纯青。凡有志于此者,无论临帖还是写碑,都应当静下心来,心无旁骛,耐得住寂寞,经得住诱惑,下上几十年苦功,方能收获,切不可追求速成。像三十年临池不下楼的智永禅师,用笔写穿木板的怀素大师,将水池染成墨色的著名书法家张芝,都留下了兀兀穷年、勤奋不已的千古佳话。笔墨当随时代。我们倡导继承传统,追摹古人;更应当呼唤创新、鼓励创新,集古成今。在书法历史的长河中,凡有成就者,无不经历过入古出新的煎熬。其次是学养深厚。中国书学从来都是千秋百代读书人的心灵结晶和精神产品,其墨迹展示着文化学者闳约深美的胸襟,积跬着他们全部的学养和情趣。古人讲,书本诗余,将书法视为作诗之后的余事。实际上,这里诗的意思是思想,诗歌是表达思想的载体,书法是书写思想的工具。所以历代大家都重视书外之学,才有“读书万卷始通神”的千古名言。我们经常说,许多学者虽然练字不多,但一写就能看出不俗。而有些人写了一辈子,字却俗不可耐。就是因为学者修养好,方能以学养书。书法艺术犹如毛笔在宣纸上舞蹈,笔锋连缀着书者喜、怒、哀、乐等情感,这是书法独有的艺术功能。像书圣王羲之的诸多作品摹本所以能流传于世,就是因为每一件都蕴涵着作者的思维和情感。特别是传世经典《兰亭序》,当写到“天朗气清、惠风和畅”时,其笔法轻逸秀美;当提到“生死亦大矣、岂不痛哉”后,笔法就变得凝滞沉重,作者的情绪波动跃然纸上。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更是如此,将痛失亲人的哀怨、愤怒和激昂情绪挥洒得淋漓尽致。达到此种境界,并非一日之功。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、文学功底、人生阅历、高尚情趣,是很难做到的。再次是人格可敬。达到可敬的程度,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。真正的可敬,不是指获取多少头衔,作品的价格多高,一时多么出名,更不是得到多少人的盲目崇拜,让人感到可畏可怕,而是个人之品德、才情、成就使同业之人由衷佩服,让所有人由衷敬仰。对此,古人早有成论,“人有多高,书就有多高”。综观历史,凡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,像欧阳询、米芾、范仲淹、毛泽东,无一不是“书以载道”、“人书合一”的追求者和实践者。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的,虽有其书法精妙的因素,但更重要的是缘于他们超尘拔俗的俊伟人格。他们均是“书法随功名”的书家大道。正因为书法如此之博大精深,我们怎能敢不敬畏她?
    况且,书法技法的解决不是阶段性的问题,他需要书法家终生去调整和完善,最终合于自己的审美理想,由此,而成为书法家全面修养体现的承载物,所以,技法的解决又是技进乎道的前提,而合乎道,又是每一个书法家终生要面临的问题。古人用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来使行者合乎天地道义,最终至于人生高境,为艺即为人,为人即为道,艺进乎道,人至于圣。历史上一流的书法家,都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,如王羲之、苏轼、王献之等,他们需要抛却一些世俗的看法和做法,经过物质财富来去往回,感情的浓淡疏亲,权位的高低得失的体悟和释然,使书法家心胸开阔,思维水平提高,继而达到艺术的高境界。所以,学书之路从者众,成者稀,集大成者甚微。书虽一艺,是为末技,其学非小。古今书法大家,笔墨只是形式,只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,真正的书法大家,应该是这样的,不仅仅是对书法技法运用自如,更重要的是学识和道德的提升,书如其人,从书法作品中,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志趣,追求,情感还有为人等方面,由技术深入到技术后面的精神,把握这种精神具有者的人格,才是一位书法家在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过程。
    《书谱》云:“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;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;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。”此乃为艺之道,也是为学之道,更是为人之道。余正经从事书艺的探究,已十个春秋有余,然回首习书之路,体悟书论之妙,悉心创作之辛,可谓令人难以忘怀。近年,又用心汉隶,对于笔法的提按起伏变化有度,线条的通畅清爽含蕴率真,结体的扁方主导和谐均匀,均有些许体察。十余年来,余问道书艺,稍有所悟,略有所得,习书真乃修身养性清杂念,神清气正存静心。为此,余之内心对书法充满着敬畏之情!
    甲午年八月十五于开心草堂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更多
【郑重声明】
①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盐城市书法家协会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盐城市书法家协会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盐城市书法家协会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盐城市书法家协会)或未注明来源”的作品,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※ 联系QQ:2511043441

书法辞典   南通书法网   鹿鸣书社  名家名品信息网  岸柳书法网   国画批发  拾贝轩   书画 >>

© 版权所有  盐城市书法家协会 苏ICP备15036332号-2  电话:0515-88333575  联系人:郑尧春 QQ:2511043441  网址:www.ycsfj.com    返回顶部↑